D
  • 艾新平
    简 历:艾新平,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化学电源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新能源汽车专项》指南专家和总体专家组动力电池责任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以及电池安全性技术;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两项。
    题 目:车用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
    摘 要:近年来,随着纯电驱动电动汽车市场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以及更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批量装车应用,因动力电池引发的电动汽车自燃事故密集发生,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应用的最大障碍。本报告将在安全事故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动力电池安全及整车运行安全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建议。其中,在材料层面,重点提高材料和界面的热稳定性,降低产热量;在单体层面,重点优化热设计和结构设计,发展自激发热保护技术,如PTC电极、新型热关闭隔膜等;在系统层面,重点开展隔热设计,防止热扩展,并从政策和法规层面提出强化动力电池安全性的一些建议,包括:明确动力电池安全责任主体,推行和完善电动汽车的年检制度,加强电池安全性的检测与评估等。
    邓永红
    简 历:邓永红,南方科技大学教授,2003年1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分别于2004年1月和2007年1月进入清华大学高分子所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读博士后。2008年12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成为副教授,之后于2014年9月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6年6月离开华南理工大学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发表论文130多篇;发明专利30多项;参编专著1部。获得2017年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作为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题 目: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添加剂研究
    摘 要:在锂离子电池的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由于电解液的分解,在电极上形成一层钝化膜,称为固体电解质中间相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负极/电解液中间相一般简称为SEI膜,正极/电解液界面膜简称为
    CEI (cathode SEI)。界面膜可以抑制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是Li+的优良导体,却是电子绝缘体,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但界面膜的形成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在界面膜形成过程中,不仅消耗锂离子产生不可逆的容量损失,同时也阻碍了锂离子的脱嵌。这一系列特点使得界面膜成为影响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却难以进行表征,因为其敏感的化学性质、复杂的形成方式及缺少可信的原位表征手段,使得固体电解质界面膜成为锂离子电池最重要也是最少被了解的组成部分。我们采用LC-MS/XPS等先进表征手段研究了CEI & SEI的化学成膜反应、组成结构及其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开发了一系列新型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电解液添加剂。
    郭向欣
    简 历:郭向欣,2000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2000-2008年在德国马普固态研究所等欧洲研究机构学习和工作,2008-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担任课题组长,2018年3月进入青岛大学工作。近年来的工作主要围绕高比能锂电池新材料和新体系,以及其中的关键机理。曾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外杰出引进人才”择优支持、上海市“浦江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和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荣誉和资助。
    题 目:实用化锂镧锆氧固态电池
    摘 要:固态二次锂电池由于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近年来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作为固态二次锂电池的核心组成部分分,固态电解质需要具备高离子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对锂稳定、机械性能优以及可抑制锂枝晶等特性。报告基于多年对石榴石型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指出LLZO与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不同,锂镧锆氧与金属锂接触不会被还原,这一特点对于构建金属锂负极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至关重要;与硫化物电解质不同,LLZO可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制备和加工。虽然LLZO在空气中静置表面会形成碳酸锂层,但是该碳酸锂层可通过适当的手段去除。同时,LLZO在应用化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问题,例如:如何提高抑制锂枝晶的能力,如何改善与正极负极之间的界面接触。针对这些问题,从实用化的角度,论述了对LLZO的有效评价方法以及取长补短的性能优化策略,指出基于LLZO陶瓷片的固态锂电池适用于智能电子产品,基于有机无机复合柔性电解质膜的固态锂电池适用于电动汽车。
    黄云辉
    简 历:黄云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杰青。在北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材料,涉及锂离子电池、下一代锂硫和锂空电池、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发表论文380余篇,引用2.3万余次,H-因子75,专利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题 目:面向高安全电池的高容量负极材料构筑
    摘 要: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成本是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指标,电极材料是电池的核心,其中安全可靠的高容量负极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是关键和难点。本文着重介绍了面向高安全电池的高容量负极材料的构筑策略,其中包括无锂枝晶生长的锂金属负极材料、应用于固态电池的可降低界面阻抗的锂碳复合负极材料、修饰与添加剂技术改善负极材料综合性能等。这些方法同样可适用于于锂硫电池、锂空电池等储能体系。
    马紫峰
    简 历:马紫峰,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兼能源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电化学能源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及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动力与储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电池管理系统理论及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题 目:层状结构NaFeMO2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制备及工程化应用
    摘 要:钠离子电池因其独特资源优势及良好电化学性能得到储能电池领域广泛关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普鲁士蓝类、聚阴离子化合物和层状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三大类,其中,层状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合适的离子通道,适合钠离子在其中扩散,电化学极化小、循环稳定性好等优点,且多以铁、锰、铜元素为主构筑电极活性材料,具有廉价、绿色、资源丰富等优点,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正极材料。本文重点介绍层状结构NaFeMO2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基本电化学特征,对其制备过程工程特性进行详细介绍,利用原位XRD和加速量热系统等手段研究了嵌/脱钠过程的结构相变与热行为。在此基础上对钠离子电池制造及应用中关键技术挑战和机遇进行深入分析。
    麦立强
    简 历: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04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课题组、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Charles M. Lieber教授课题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高级研究学者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和微/纳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题 目: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新进展
    摘 要:由于一维纳米材料具有奇异的化学、物理效应,在能源领域的研究中发现其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能。纳米线电极材料具有高的比容量等优点,但容量的快速衰减依然是电化学储能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我们通过原位表征建立了纳米线的电输运、结构与电极充放电状态的直接联系,发现电导率下降和结构劣化是导致容量衰减的关键因素。最近,我们通过低温的热解过程将金属-有机框架转变为碳纳米管,在能量转换和存储领域显示出优异的性能。此外,我们发现CaV4O9纳米线具有本征的高电子电导率,应用到钠离子电池时其可逆比容量达到300 mAh g-1。我们还将V2O3组装于碳纳米管中并和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得到了优异的储钠电极材料,具有超长的循环寿命和极佳的倍率性能。这些一维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为高性能储能器件的构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Jieshan Qiu
    简 历:Dr. Jieshan Qiu is Cheung-Ko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Carbon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UCT), and Dean of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BUCT. Prof. Qiu is an internationally-recognized research and thought leader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His research encompasses both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aspects of carbon materials and 
    science, with a focus on the methodologies for making carbon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catalysi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e has published 660+ papers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including Nature Mater.,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Nature Commun., Nano Energy, ACS Nano, Angew. Chem., Chem. Soc. Rev., etc., with a citation 
    21000+ times and h-index of 69. He has a strong record of innovation – with 90+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patents issued. Currently, he is the Vice President of Chinese Society of Micro-Nano 
    Technology, Associate Editor of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and CIESC Journal, and is on 
    the advisory board of 22 high profile journals, includ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He once served as the editor of Carbon and the founding editor of FlatChem. He is a 
    Clarivate Analytic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in 2018 in the Cross-Field category.
    题 目:Coal-based Functional Carbon Materials for Energy Storage
    摘 要:Functional carbon materials (FCMs) with tuned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hold great potential in a 
    number of fields including energy storage, catalysi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ne of the key issues 
    is how to make FCMs cheaply and quickly. We have developed techniques for making FCMs from 
    different carbonaceous precursors, especially from coal that is cheap and abundant in China, and needs 
    to be effectively used in terms of value-added FCMs. In the present talk, I will report on the fabrication 
    of FCMs from coal for high-performance sodium and potassium-ion batteries, and for CO2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The advantages of coal-based FCMs will be highlighted in terms of the cost 
    and structure-performance of the concerned products. The features of FCMs as supports or structure 
    units in composite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catalysis will be highlighted briefly.
    苏岳锋
    简 历:苏岳锋,男,工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绿色二次电池及先进能源材料研究。近5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题 目: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核心电化学问题
    摘 要:层状富锂锰基材料具有高质量比容量、高性价比和环境友好的优点,因此成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富锂锰基材料仍未大规模实现商品化应用,材料本身以及相应配套体系的缺陷仍然很多,如存在首周库伦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差、电压衰减、动力学阻滞、电压滞后及高电压循环等核心电化学问题。本报告将对富锂锰基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特征开展分析,并探讨应对上述电化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初步探讨其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可行性。
    Zidong Wei
    简 历:Prof. Wei is the dean of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ina. He received a B.S. in Material Chemistry at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China) in 1984 and a Ph.D degree in Applied Chemistry at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China) in 1994. He
    joined the faculty of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1997 as a professor, and approved as Cheung Kong Scholar Chair Professor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in 2009. His primary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sustainable energies, including fuel cells, water electrolysis and Li-Sulphur batteries. He has published over 200 papers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which have been cited over 10000 times.
    提目:Pt-free 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摘 要: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and low-cost catalytic material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have been the key issue for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fuel cells. To meet this challenge, non-platinum catalyst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our group. Recently, we have being devoting to designing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NG) and finding new properties of transitional base metals. We propose a space-confinement-induced strategy of selectively generating planar pyridine and pyrrolic NG with layer-structured montmorillonite (MMT) used as the quasi-closed flat nano-reactor. We further compose a “shape fixing via salt recrystallization” method to efficiently synthesize nitrogen-doped carbon material with a large number of active sites exposed to the three-phase zones and construct a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catalyst structure with a high density of ORR active sites. In the aspect of investigating mechanism of hetero atoms-doped carbon in catalysis of ORR, we propose so-called triple-effect theory, i.e., charge, spin density and ligand effect, to well explain the enhanced catalysis of hetero atoms doped carbon. In addition, we reveal a new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nel crystalline structure and ORR activity toward the traditional FeCo base metals.
    吴玉程
    简 历:吴玉程,教授,博导。太原理工大学“教育部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国家“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111)基地和“先进能源材料”国际合作示范基地负责人。主要从事纳米能源材料、器件及应用研究。获机械工业部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机械工业、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奖等。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50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Scientific Reports、AEM等期刊发表论文300篇,主编国家精品课程教材1部,著有9部专著。
    题 目:石墨烯基复合材料构建及在储能领域中应用研究
    摘 要: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六边形蜂窝状结构的二维晶体,其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高的电子迁移率、大的比表面积、好的柔韧性等独特的性质,在储能领域极具应用潜力。从纳米尺度上实现石墨烯与其他功能材料的复合和结构调控是构建高比能、高功率及长寿命储能器件的重要途径。我们从材料的设计合成出发,以三维石墨烯作为基体材料,负载纳米过渡金属硫化物、磷化物,将其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中。系统研究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生长机理,分析多尺度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合离子在复合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电极材料的催化、吸附效应及微结构演变规律,探索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储能机理。
    禹习谦
    简 历:禹习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优青入选者。近年来一直从事锂电池高能量密度氧化物正极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题 目:高电压钴酸锂的改性与失效分析
    摘 要:开发高体积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对消费电子类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体积能量密度最高的正极材料仍然是商品化最早的LiCoO2,其优异的性能使其至今仍占据着消费电子市场的大量份额。经历近30年的发展历程,LiCoO2的充电截止电压已经从最开始的4.2 V逐渐过渡到目前的4.4 V,其压实密度也不断提升至现在的4.2 g cm-3。短期内,很难出现新的材料取代钴酸锂成为消费电子市场的主导者。但随着消费电子产品不断的迭代升级,人们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电压、高容量的LiCoO2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报告将从高电压钴酸锂的材料设计、表界面研究、衰减机理及失效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对高电压钴酸锂中存在的基础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对材料体相结构调控与表面成分修饰来提高钴酸锂材料在高电压下的循环稳定性,探索钴酸锂的应用极限,在兼顾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与电化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