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 杨昌平
    简 历:杨昌平,男,1970年5月生,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法国布里渊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德国哥廷根大学物理研究所洪堡学者,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学振研究员。现在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工作,任副院长。在Appl Phys Lett、SCI Rep、J Phys Chem C、Electrochim Acta、J Appl Phys、《中国科学》等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科SCI收录科技论文230余篇,撰写科技专著3部,合作编著教材1部,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目前研究领域和兴趣包括:磁学及磁性材料、介电材料与器件和电化学能源材料。
    题 目:Ni-Mn-Z铁磁记忆合金的预马氏体相变及磁卡效应研究
    摘 要:Ni-Mn-Z (Z = In, Sn, Sb)是一类新型铁磁形状记忆合金,是近年来功能磁性材料的研究热点。与传统Ni-Mn-Ga合金相比,该合金高温奥氏体相与低温马氏体相的磁矩相差较大,表现出较强的磁弹耦合和磁场驱动逆马氏体相变特征,并在马氏体相变温度附近出现一些有趣的物理效应,如形状记忆效应,磁电阻效应和磁卡效应等。研究表明通过施加压力改变Mn-Mn间距是调节合金马氏体相变参数的一种有效方法,这里的压力可以是外压力也可以通过小半径元素替代实现。本研究通过利用具有较原子半径的Al替代Ni50Mn34In16合金中的In,制备了Ni50Mn34In16-xAlx (x=0.5, 1)系类合金。实验结果表明替代之后马氏体相变温度逐渐升高,同时由于磁弹耦合作用的增强,在Ni50Mn34In15.5Al0.5合金马氏体相变温度之前,观察到预马氏体相变行为。我们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其微结构进行变温原位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低温马氏体条纹出现之前的微结构调制及预马氏体相的存在。
    杨武国
    简 历:杨武国,高级工程师,湖北省红安县人,2005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材料学硕士学位,同年加入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一致致力于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材料开发,现任横店东磁永磁事业部研发部部长。十余年来,累计主持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项目研究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17项获得授权,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项目先后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4项;个人先后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金华市“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东阳市拔尖人才“百人计划”。
    题 目:快速凝固亚稳合金催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摘 要:快速凝固亚稳合金催化材料与常规催化材料比较有如下优点:不受合金平衡相的限制,可以获得过去一般方法所不能获得的新型组份和结构;各元素分布更加均匀;表面能高,形成的活性点多,而且具有高强度、耐腐蚀性等。本文介绍了快速凝固亚稳Ni-Al-Cr-Fe合金和Fe-Si-B合金的结构特征,以及在加氢反应和染料降解脱色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快速凝固亚稳合金催化材料不仅具有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车声雷
    简 历:车声雷,浙江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导,磁电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曾在日本住友、TDK两家公司从事磁性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研究开发工作15年,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并投入规模生产的创新成果。2011年底回国以来致力于软磁铁氧体材料、磁功能复合材料等的研究,主持国家基金联合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并完成“年产五千吨高端软磁铁氧体”、“高性能磁性塑料”等产业化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4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
    题 目:软磁材料的高频高磁通密度低损耗化
    摘 要:随着SiC、GaN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逐步走向实用化,功率电子器件朝着小型化、高频化、高能效、高度集成的方向发展,开关电源的开关频率提高到MHz级已经成为现实的可能,这对功率软磁材料在高频率、高饱和磁通密度和低损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虽已有一些可在0.5-3MHz工作的高频锰锌铁氧体材料发布,但基本上都存在着高频下损耗随磁通密度的增加上涨过快,导致材料只能在极低的励磁强度下使用、不能有效地提高表征软磁材料磁电转换功率密度的f?B值的问题。因此,目前的软磁材料实际上还不能够完美地匹配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这已经成为限制下一代功率器件发展的一个瓶颈。针对这一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软磁铁氧体、纳米软磁复合材料和纳米晶软磁合金材料三类材料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开发热潮。尤其是铁氧体,在数MHz的频率段有望成为高频?高磁铁密度?低功耗软磁材料的最佳选择。本报告主要以软磁铁氧体和纳米软磁复合材料为重点,介绍该领域近期的发展状况和本团队近期的一些工作。
    陈诚海
    简 历:陈诚海,1988年生,从事高性能铁氧体材料开发,2014年6月起在天通控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软磁铁氧体材料组成设计、工艺、烧成机理、晶界控制、材料解析、性能评价等承担的多项浙江省级工业新产品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发明专利5项,其中多项产品实现量产;发表国、内外论文10余篇。
    题 目:热点软磁铁氧体材料研究进展
    摘 要:本报告主要对当前多种热点软磁铁氧体材料的研制、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分析,如应用在服务器领域的高频低损耗MnZn材料、无线充电用新型软磁铁氧体及RFID用NiZn铁氧体等,并对其中的重点技术问题和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表明, MnZn材料通过控制涡流损耗和剩余损耗,可以在1~5MHz高频范围内实现较低的损耗水平,适应器件的小型化发展趋势;通过对制备薄片关键工艺攻关,获得较高的磁导率及较低的损耗新型软磁铁氧体柔性磁片,其应用在手机无线充电的效率媲美纳米晶材料,促进了手机端高效率充电发展;通过对NiZn铁氧体材料组成、工艺研究实现在-40~125℃范围内磁导率恒定,与国际友商材料水平相当,制成的产品可以较好的满足汽车电子领域的RFID稳定可靠性要求。
    冯春
    简 历:冯春,男,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磁功能薄膜材料及应用的研究,2014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了多项国家或省部级项目,曾获叶企孙实验物理奖。
    题 目:磁功能薄膜材料的应变工程及磁性调控
    摘 要:以铁磁金属层为核心的磁功能薄膜材料,是一系列磁存储和逻辑器件的基本单元,如磁随机存储器、赛道存储器、忆阻器等。如何有效调控磁功能薄膜材料的电子结构、原子结构或磁结构,是构建低功耗、高密度的磁存储、逻辑器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效应的新型应变调控方法,通过控制形状记忆合金基底的逆马氏体相变,产生显著且非易失性的晶格应变,有效地调节了一系列磁功能薄膜材料的电子结构、原子结构或磁结构,并显著调控了它们的关键磁学性能:(1)通过应变改变磁记录FePt薄膜的磁化反转动力学行为,有效且可逆地调控其矫顽场,并构建应变辅助磁存储材料[1-3];(2)通过超大应变调节了磁传感材料—铁磁/氧化物异质结构(如Co/MgO、Fe/MgO)中的界面氧行为或电子配位,引起铁磁原子的轨道重构,并显著增强其界面垂直磁各向异性[4-6];(3)通过应变调控了铁磁/反铁磁界面处的磁矩状态,并对其交换偏置产生显著影响,为构建反铁磁基存储器提供了新思路。
    李昺
    简 历:李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子散射研究组PI,主要从事固态相变材料、磁性阻挫材料、热功能材料等新颖材料体系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遵循“大科学装置材料科学”的研究思路,广泛利用中子散射技术、同步辐射 X 射线散射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 探索相关材料体系优异物理性质背后的深层次机制, 从而实现材料性质的设计与优化。迄今,已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曾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等多项奖励。分别入选了中组部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题 目:大科学装置:相变材料研究的新机遇
    摘 要:众多材料性质孕育于相变过程,对相及不同相之间相互转化的深刻认识也不断催生出物质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当相变前后材料的性质发展剧烈变化,且可以为某个外场所调控,则可以称之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包罗万象,如形形色色的信息存储材料、方兴未艾的固态相变制冷材料等。显然,相变材料的核心科学问题无疑是特征序参量对外场的响应。大科学装置因其强大的实验能力(探测多尺度原子/自旋结构与动力学)和丰富的样品环境(温度、磁场、电场、压力/应力、光、气氛等),为相变材料的原位研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硬件条件。本报告将结合大科学装置在磁性阻挫材料、相变制冷材料等典型体系中的应用来阐述该类技术对相变材料研究的巨大推动作用。
    李领伟
    简 历:李领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性能磁制冷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至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获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德国“洪堡”学者、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荣誉或奖励。
    题 目:Recent Progresses in Exploring Magnetocaloric Materials for Cryogenic Magnetic Refrigeration
    摘 要:The magnetocaloric effect (MCE) in various magnetic alloys and compounds has been well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during last several decades, not only due to thei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magnetic refrigeration (MR) but also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these materials. The present talk briefly reviewed our recent progres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agnetic and magnetocaloric properties in several series of heavy rare earth (RE) based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Some of them are found to exhibiting interesting MCE properties which make them considerable for cryogenic MR. More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der of magnetic transition and the origin of MCE as well as related 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ese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were also discussed.
    马天宇
    简 历:马天宇,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金属磁性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稀土永磁和磁致伸缩材料的固态相变、微结构与磁性能。在Nature Commun.、Acta Mater.及Appl. Phys. Lett.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兼任中国稀土学会固体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委员、《中国材料进展》编辑部青年编委等。
    题 目:2:17型Sm-Co磁体的相分解行为
    摘 要:2:17型Sm(CoFeCuZr)磁体是工作温度可达550℃的重要永磁材料。该材料具有独特的纳米胞状结构,硬磁性源于1:5H胞壁相对2:17R胞状相畴壁移动的钉扎作用。我们以高Fe含量(>20wt.%)磁体为例,探讨六方结构高温过饱和固溶体的相分解过程。发现其相分解为扩散控制的位移型相变,同时包括局域成分调制和基面堆垛周期变化,揭示了2:17R纳米孪晶和2:17R’菱方结构中间相的形成机制。
    宋成
    简 历:宋成,博士,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聘副教授。2004年和2009年分别在中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做洪堡博士后。研究方向是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主要包括磁性薄膜的多场调控和反铁磁材料。在Nature Mater.,Phys. Rev. Lett.,Adv. Mater.,Nature Commun.和Prog. Mater. S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SCI引用>4500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青年长江学者和基金委优青项目资助。
    题 目:反铁磁磁矩的电学操控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进步要求存储器件朝高密度、低功耗和高速度方向发展。反铁磁材料相比铁磁,由于其没有铁磁残余场、对磁场扰动不敏感和本征频率高等诸多优势,在高密度存储和THz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实现反铁磁磁矩的有效操控和电学探测成为实现反铁磁磁存储技术信息写入与读出的关键。基于自旋轨道力矩效应,我们利用相邻Pt层所产生的自旋流来驱动反铁磁NiO和Mn2Au的磁矩翻转,分别由自旋霍尔磁电阻效应和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来探测翻转信号。利用铁弹应变,在生长在PMN-PT(011)基片上的单层Mn2Au薄膜中实现了电场驱动反铁磁磁矩翻转和电场对自旋轨道力矩效应的调控。我们还利用自旋力矩-铁磁共振(ST-FMR)技术在Mn2Au/NiFe双层膜中观察到z方向的自旋极化及其引起的面内类场力矩效应。
    Mingliang Tian
    简 历:Mr Mingliang Tian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Wuhan University in1992 and was employed as a faculty member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between 1992-2001 and i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between 2001-2011.  After 2011, he worked as a research scientist in China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School of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Anhui University, China.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80 papers in reputed journals and has been serving as the Advisory Editorial Board member for the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题 目:Magnetic Skyrmions in Confined Geometries
    摘 要:Magnetic skyrmions are topologically stable whirlpool-like spin textures that offer great promise as information carriers for future ultra-dense memory and logic devices. To enable such applications, particular attention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skyrmions in highly confined geometry such as nanodisks or one dimensional nanostripes or wires.  Here,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our recent effort on  the real space visualiz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magnetic skyrmion in FeGe nanostripes or nanodisks by high resolution Lorentz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electron holography technique. We observed the flexibility of the shape of individual skyrmion tuned by the width and a unique field-driven helix-to-skyrmion cluster states transition directly. Also,  a new state, called target skyrmion consisting of a central skyrmion surrounded by one or more concentric helical stripes and the magnetic bobbers are also identified.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 geometry defects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topologically nontrivial magnetic objects.
    王守国
    简 历:王守国,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杰青,长期从事磁性功能材料研究。1996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200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随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马普微结构物理研究所和牛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7年底回国,加入中科院物理所;2016年1月调入北京科技大学;目前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秘书长等职务。
    题 目:磁性薄膜高分辨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术研究
    摘 要:以调控电子自旋本征属性为基础的自旋电子学,是自1988年发现巨磁电阻效应以来三十年来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隧穿磁电阻效应、自旋转移矩效应、自旋塞贝克效应、磁性斯格明子(Skyrmions)等新现象、新效应和新结构的发现,自旋电子学材料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也面临着材料和物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本报告首先介绍光发射电子显微镜(PEEM)的工作原理;随后重点介绍利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深紫外激光(波长:177.3 纳米、能量:7.0 eV,简称DUV激光)作为激发源在PEEM系统(简称为DUV-PEEM系统)中开展磁性薄膜高分辨成像方法;最后介绍DUV-PEEM系统在研究垂直各向异性的FePt磁性薄膜磁成像方面的最新进展。
    闫阿儒
    简 历:闫阿儒,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在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德国德累斯顿固体材料做博士后、访问学者。2005年回国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任职研究员。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20余项,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各类科技奖励。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称号。
    题 目: 
    摘 要:
    岳明
    简 历:岳明,教授,博导,北京工业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兼任稀土永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国际稀土永磁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金属磁性材料研究。承担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荣获省部级奖励4项,主持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项,授权美国及欧美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题 目:高性能RCo永磁颗粒的设计、制备与表征
    摘 要:近年来,具有强磁晶各向异性和高居里温度的稀土钴基(RCo)化合物因为在新能源汽车和航天工业等方面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兴趣。本研究将液相化学合成和还原退火结合起来,通过设计特殊形态纳米结构的前驱体,以及退火工艺的调控,实现对RCo颗粒尺寸和形貌的可控制备,并对颗粒的性能和磁结构进行了表征。我们实现了对尺寸超过100纳米的单畴颗粒磁结构的第一次直接观察,验证了单畴尺寸的理论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全面优化了RCo颗粒磁性能,其中首次获得了矫顽力超过1T的PrCo5颗粒。我们还分别合成出了RCo材料的单晶纳米片和纳米线,这些特殊的材料形态非常利于通过与软磁纳米颗粒进行纳米复合来提高综合性能。
    钟志诚
    简 历:钟志诚,研究员,国家青年千人,中科院百人。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在2011年获得荷兰特文特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4年在维也纳技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在德国做洪堡学者以及马普固体物理所博士后。近10年来一直从事复杂氧化物界面的理论研究,融合了多种理论方法,包括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瓦尼尔投影、紧束缚模型、自旋轨道耦合模型、强关联模型、动态平均场理论、输运理论、以及自旋-电荷涨落理论,从多个的角度和层次发展融合计算方法。与多个国际知名的实验小组建立并且保持良好的合作,多项理论预测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题 目:二维铁磁材料中的磁控电子结构效应
    摘 要:施加外磁场可以调控磁性材料的电极化、光偏振、温度、几何形状等宏观物性,即磁电、磁光、磁热、磁弹等效应。这些效应是构成磁性功能器件如磁探测仪、磁光克尔仪、磁制冷机等的物理基础。考虑到材料的宏观物性与微观电子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一个非常自然的想法就是通过磁场直接调控电子结构,从而改变材料的电学及光学等特性。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原本简并的电子自旋态会产生Zeeman能级劈裂。然而这是一个微小的能量量级,如1特斯拉的巨大磁场(约地磁场的三万倍)只能产生10-4 eV的微小能级劈裂,远小于室温下的热涨落3×10-2 eV,因此无法用于器件设计及应用。本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磁控电子结构效应【Nano Lett. 18, 3844 (2018)】。相比于外磁场诱导Zeeman能级劈裂,我们提出通过外磁场来调控磁化方向,借助于自旋轨道耦合从而改变电子结构。预测了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材料体系如二维铁磁材料CrI3中,外磁场对电子结构的能量调控可以高达10-1 eV,比经典的Zeeman效应放大了三个数量级,可以高于室温下的热涨落,为磁电光耦合等基础研究以及磁性功能器件等应用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