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
  • 郭洪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高温结构材料与涂层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表面分会主任,高温腐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高温防护涂层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项。
    题  目:先进单晶表面Pt改性金属涂层的制备及其界面适配性研究
    摘  要:随着新一代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先进单晶高温合金已经成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主要基体材料,相应地,先进单晶与表面防护涂层界面的适配性问题成为了高温防护涂层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的MCrAlY与Pt改性铝化物涂层在1100 ℃以上温度下会与单晶合金发生严重的元素互扩散,不仅降低涂层的抗氧化性能,而且严重影响单晶合金的组织稳定性和高温力学性能。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先进单晶表面Pt改性金属涂层的制备及其界面适配性研究,设计了具有良好阻扩散能力的Pt/Re、Pt/Ru共改性金属涂层,并采用电镀+EB-PVD工艺在IC21单晶表面实现了制备。研究表明,该涂层在1100 ℃或以上高温条件下不仅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达到完全抗氧化级别,而且与IC21单晶也具有良好的界面匹配性,界面Al元素的内扩散和Mo等难熔元素的外扩散得到有效抑制。该涂层有望在先进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上获得应用。
    李长久
    简  介:李长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日本大阪大学硕士与博士;长期从事热喷涂涂层沉积机制、涂层结构与性能表征及涂层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1994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330余篇,国内期刊论文70余篇,SCI他引5200余篇次。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国际刊物Journal of Thermal Spray Technology副编辑;2017年当选美国金属学会会士(ASM Fellow),2019年入选ASM热喷涂名人堂。
    题  目:多组元陶瓷材料等离子喷涂中的成分演变规律
    摘  要:等离子喷涂业已成为高温结构与功能陶瓷涂层制备的重要方法,涂层的性能取决于涂层的成分与显微结构。尽管涂层的组成也显著影响涂层的性能,但其影响往往因层状结构特征对性能的控制性影响而被显著弱化。然而,对于由饱和蒸汽压不同的氧化物构成的多元陶瓷材料,在被高温等离子加热至熔融状态后因不可避免发生较高饱和蒸汽压组元的优先蒸发,从而使得涂层的成分偏离所设计的成分。本报告将结合典型的多元陶瓷材料,介绍显著影响多组元陶瓷涂层成分的粒子尺寸与粉末颗粒结构等效应、控制元素优先蒸发的机制,以为等离子陶瓷涂层成分控制提供新的策略。
    李争显
    简  介:李争显,教授、博导,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国家军用稀有金属表面研制平台负责人,陕西省稀有金属表面技术及涂层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陕西省稀有金属表面工程“三秦学者”特聘专家。长期从事钛等稀有金属表面技术及涂层材料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973”计划、“863”计划、国防军工等科研项目32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9项。
    题  目:复杂服役环境下钛金属的表面技术研究进展
    摘  要:钛金属优异的特性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服役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强腐蚀介质、重载荷摩擦、高速高温粒子冲刷、高温氧化及电子的迁移等苛刻、复杂的服役环境下,对钛金属表面提出了复杂的、花样繁多的要求,因此,单一的表面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服役环境的要求,多种表面技术的复合及复合结构的表面涂层已经是钛表面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以钛金属的服役环境为主线,介绍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表面工程团队应对复杂的服役环境所取得的钛金属表面技术的研究成果,探讨钛金属表面技术及涂层材料的发展方向,为钛金属在更复杂服役环境中应用提出表面技术的对策。
    刘敏
    简  介:刘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兼现代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热喷涂和激光等表面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曾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和参加“973”、“863”、国际合作、军工等项目30多项。入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此外,发表论著1部,论文150多篇,授权专利20多件。
    题  目: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热障/环境障涂层研究进展
    摘  要:分别基于单晶高温合金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高性能热障涂层和环境障涂层技术需求迫切,是重要的高温防护涂层技术,其性能与服役效果与热障/环境障涂层的材料、结构设计和制备工艺密切相关。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技术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高温功能涂层制备技术之一,其高功率、长等离子特性,加上特殊的粉末材料,可以实现柱状、致密层状、纳米结构以及混合结构的涂层。本研究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近年来围绕高温热/环境障涂层所做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可高效获得性能优良的热/环境障涂层,有望在燃气涡轮发动机中获得应用。
    柳林
    简  介:柳林,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首席教授。Scientific Reports、
    Frontier in Materials、AIMS Materials Science等学术期刊编委。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计划”。主要从事非晶合金、高熵合金、非晶涂层、纳米多孔金属、金属3D打印等方向的研究。先后承担“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8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材料科学领域的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20余篇。30余次在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题  目:先进非晶合金涂层及其在海洋环境的应用
    摘  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铁基非晶合金涂层因其具有原子排列无序的结构特点,呈现出卓越的抗海洋腐蚀性能而备受关注。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作者团队开发出了多种兼具高耐磨与耐蚀性的新型Fe基非晶合金体系;采用HVOF与HVAF超音速喷涂技术制备出了致密的(>99.5%)、高硬度(>HV1000)的非晶涂层,系统研究了热喷涂工艺对非晶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近原位TEM技术和各种电化学手段揭示了非晶涂层的点蚀机制;研制了多种第二项强化的非晶基复合涂层,深入研究了第二项强化非晶涂层的机理;利用自行研发的模拟深海环境的电化学装置研究了非晶涂层的深海腐蚀行为,阐明了静水压力对非晶涂层钝化膜萌生与破裂的影响规律,发现在深海环境中,铁基非晶涂层比316L不锈钢具有更优异的腐蚀性能。此外, 我们还研究了非晶晶化对涂层的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介绍非晶合金涂层在海洋环境中的潜在应用。
    乔利杰
    简  介:乔利杰,主要从事材料的氢脆应力腐蚀研究。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0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腐蚀与防护中心主任,“973”材料领域咨询专家组成员,“863”主题项目首席专家,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监事长、Anti-corros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主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材料保护》副主编。
    题  目:涂层降低疲劳寿命机理研究
    摘  要:陶瓷膜层由于其优异的耐磨、耐蚀等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金属保护层。然而,陶瓷膜层的存在有时会不同程度地降低金属的疲劳寿命,这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观察慢拉伸加载后的膜-基体系截面,发现陶瓷膜层(TiN、WC-10%Co-4%Cr)的开裂会导致纯铁、黄铜、碳钢等韧性良好的金属基体的解理开裂(简称“膜致韧性基体开裂”,图1a,1b)。基于解理断口以及动态断裂学分析,认为陶瓷涂层的快速开裂抑制金属的塑性变形是造成此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由于疲劳裂纹的孕育期占据材料整个疲劳断裂过程的90%,膜致开裂现象的发生将直接缩短基体疲劳裂纹形核所需的孕育期,从而降低基体的疲劳寿命。
    王璐
    简  介:王璐,女,博士,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特级主任工程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高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中国航发黎明从事涂层技术工程应用研究近30年,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7项,先后负责和参与国防基础科研、两机专项基础科研、973、863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题  目:航空发动机涂层的应用及需求
    摘  要:从先进航空发动机的要求出发,简要介绍了航空发动机各零组件对功能涂层技术的需求,以及国内航空发动机常用涂层种类。对国内航空发动机涂层技术在工程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大类涂层的重点研究方向。
    吴勇
    简  介:吴勇,研究员,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所长,从事材料表面涂层的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工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负责制定国家标准(GB)5项、国家行业标准(JB)2项,现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表面工程协会副理事长。
    题  目:CVD法制备铝化物涂层技术研究
    摘  要:燃气轮机空心叶片的内腔在服役时要承受900 ℃以上的高温腐蚀,由于其冷却通道几何尺寸狭小(约Φ0.5mm),其他耐高温涂层技术在叶片内腔或无法实施、或涂覆效果不佳。采用CVD法在叶片内腔制备铝化物涂层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空心叶片内腔铝化物涂层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研制了成套CVD涂层制备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铝及改性铝化物涂覆工艺,研究了Si,Y,Pt等改性铝化物涂层的性能,探讨了改性元素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王福会
    简  介:王福会,东北大学教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东北大学联合研究分部主任,9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国家高温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际高温腐蚀与防护系列会议的顾问委员,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副主编,Anti-Corros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等国际杂志编委。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他引3000余次,获发明专利50余项。
    题  目:纳米晶涂层的高温防护与热稳定性研究
    摘  要:传统高温防护涂层通过成分上的高铝设计,表面形成缓慢生长的氧化铝膜,可实现对热端部件的高温腐蚀防护。然而,高铝涂层与合金基体的元素互扩散却严重弱化合金的力学性能,成为制约高温金属涂层发展的关键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团队开始抗氧化、无扩散型纳米晶涂层的研究。纳米晶涂层成分与基体一致,依赖其特殊的纳米柱状晶结构,促进铝元素扩散,可使涂层在低铝情况下亦能形成保护性氧化铝膜,达到抗氧化与无扩散兼顾的目的。目前,团队已针对多达18种合金,分别设计研制了高性能纳米晶涂层,发表论文百余篇。报告回顾了纳米晶涂层的发展历史,阐述了涂层设计原理、高温防护以及热稳定性问题与控制机制,为高温涂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王立平
    简  介:王立平,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从事特殊环境下材料多因素损伤行为与多尺度防护研究,在Carbon、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担任《摩擦学学报》、《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和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期刊编委。担任美国物理学会Surface Topography: Metrology and Properties亚洲区主编。荣获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题  目:苛刻环境适应型强韧化防护涂层体系—创新设计与应用
    摘  要:针对海洋、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功能化超硬防护薄膜的需求,通过多层、多界面和跨尺度微结构设计、表界面优化,制备了具有超高硬度和特殊防护功能一体化的薄膜体系。基于摩擦作用下原位电化学数据多通道采集、解析和挖掘,评价了硬质薄膜在力场、电化学场及介质环境协同作用下的损伤机制,研究了环境响应摩擦化学反应膜的形成机制和结构调控,揭示腐蚀因素对赫兹应力诱发微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影响机理。利用温度驱动Ag的扩散及诱发氮化物和氧化物生长填充,实现了薄膜封闭式和开放式裂纹的自愈合,探讨了薄膜裂纹自愈合机制。构建非晶纳米晶障碍层和功能因子输运微通道,实现Ag和Cu功能因子的可控释放和长效杀菌性能,阐述了超硬薄膜杀菌防污机制。完成了南海海洋环境适应性试验考核,并最终在临海核电、涉海高技术型号上获得成功应用。
    于月光
    简  介:于月光,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涂层材料与技术、特种粉体材料、金属材料方面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共主持完成国际合作、国家科技攻关、科技专项、军品配套等科研项目25项。作为主要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成果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研发的新型涂层材料或技术有9项被列为国家重点推广新产品。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涂层材料与技术”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
    题  目:航空发动机复合阻燃涂层设计及性能研究
    摘  要:钛合金因具有轻质、高强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然而富氧、高温、高速摩擦极易引起钛合金燃烧,造成钛火事故。本研究针对多种航空发动机用钛合金基材,采用复合阻燃涂层对钛合金部件进行防护。研究根据“隔”、“阻”、“导”、“滑”的阻燃机制设计了适用于400~750 ℃的“抗氧化粘结层+陶瓷隔热阻燃层+功能面层”复合阻燃涂层结构,对复合阻燃涂层体系进行了优选及制备,研究了涂层的结合性能、抗热震性能、抗冲蚀性能、阻燃性能等。结果表明,涂层水冷热震循环次数可达60次以上,采用高温高速(线速度300 m/s)对磨验证实验及富氧条件下熔融液滴点燃验证实验对涂层的综合阻燃性能进行测试,涂层具有良好的防止钛火发生与扩散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涂层模拟工况下的破坏机制。
    赵晓峰
    简  介:赵晓峰,2007年博士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及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及地面燃气轮机热障涂层性能表征与失效机理研究,多项成果已在发动机工程应用,先后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专著一章,两次美国陶瓷协会会刊封面),国内外材料会议邀请报告近20次,曾获英国材料与矿冶学会Armourers & Brasiers奖。题  目:面向更高服役温度的新型粘结层材料设计摘  要:本研究利用高熵合金概念,设计出具有与合金兼容、且抗氧化性能优异的NiFeCrCoAlY粘结层材料。研究发现,该粘结层材料在1100 ℃和1200 ℃都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剥落性能,与已报道的抗氧化合金(如NiCoCrAlY、FeCrAlY等)相比,在相同测试条件下,氧化铝膜厚度只有传统材料的1/3左右,而且1000 h完全无剥落,同时还兼具优异的高温蠕变性能,是一种潜在的服役温度更高的粘结层材料。另外,本研究还将针对当前主流NiCoCrAlY粘结层材料,提出通过控制Y元素分布均匀性,从而大幅降低其氧化层生长速度(氧化速率常数kp降低70%以上),提高其抗剥落能力,为高性能粘结层材料开发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手段。
    曹学强
    简  介:曹学强,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新型热障涂层材料及热喷涂工艺研究,发明了一系列稀土热障涂层材料,成功解决了十余个型号的热防护难题,主持包括“863”项目、自然基金项目和军品配套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40余篇,论文被引次数处于国际同研究领域前列,出版热障涂层专著2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
    题  目:等离子喷涂对稀土铝酸盐晶体结构的影响
    摘  要:稀土铝酸盐R2O3-Al2O3(RA)具有较低的热导率,高的断裂韧性和热膨胀系数以及良好的高温热稳定性,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新型TBC材料。然而,等离子喷涂制备的RA涂层中含有较高的无定型相,在热循环过程中无定型相的重结晶影响涂层使用的可靠性。本研究着重通过优化RA粉末的合成条件、涂层的制备工艺参数以及随后的热处理过程等方面来降低RA涂层中的无定型相含量,以提高涂层的热循环性能。此外,对涂层的失效机理以及涂层中无定型相的重结晶机理展开研究。RA涂层中无定型相含量越高,重结晶过程中体积收缩越大,涂层热循环寿命越短。在无定型相含量相当的情况下,热循环寿命与RA的晶粒尺寸有关。通过等离子喷涂技术在不同喷涂功率下制备了RA涂层。RA涂层中无定型相含量随着喷涂功率的上升而增加,孔隙率则与无定型相含量表现出相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