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 董绍明
    简 历:董绍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空间科学委员会空间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分会国际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从事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项目课题、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和委托研制等30余项研究课题。国内率先实现了该材料在空间动力、空间遥感和新型飞行器等领域的应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行业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4项。
    题 目:功能特异性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
    摘 要: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受到高度关注,作为耐高温、抗氧化、力/热稳定轻量化结构材料受到高技术领域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一些及极端服役环境下体现出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发展趋势,成为结构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材料所处的服役环境特点和性能要求,从制约材料耐温性能和使用寿命的本质问题入手,设计长时及超高温服役等功能特异性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开发了低成本高性能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和长寿命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结构设计理念,突破了大型、复杂结构整体部件的一体化制备技术。实现了材料/部件在国家多个重要工程任务的应用。
    包亦望
    简 历:包亦望,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首席科学家。1997入选“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获国家杰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2003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1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长期从事脆性材料性能评价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41项,10项创新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题 目:高强度预应力陶瓷的设计与制备
    摘 要:高强度是结构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的服役可靠性和轻量化的关键参数。对于玻璃、陶瓷、混凝土这些脆性材料,提高强度和断裂阻力的最为简便和可行的方法就是预应力设计。自从1874年法国人发明预应力玻璃和1886年美国人发明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陶瓷成为一个百年梦想。预应力陶瓷的关键是要在陶瓷构件的表层形成合适的压应力,从而显著提高陶瓷的弯曲强度和裂纹阻力。本研究在陶瓷涂层残余应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涂层法形成表层压应力,推导涂层应力的计算公式和预应力优化设计准则。通过基体和涂层的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利用无压烧结实现陶瓷构件表面残余压应力的形成。结果显示,该预应力设计能显著提高陶瓷弯曲强度,且不受材料形状和尺寸限制。预应力氧化锆陶瓷强度提升45%预应力建筑陶瓷强度提升70%,预应力日用陶瓷强度提升100%。
    黄政仁
    简 历:黄政仁,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进结构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重点开展材料组成、结构、应力设计和制备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项目、各类国家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近30项。 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授权20余项,主持编制企业标准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标准化优秀技术成果二等奖、建材行业标准创新二等奖各1项。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 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
    题 目:先进碳化物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摘 要:以碳化硅陶瓷为代表的先进碳化物陶瓷具有密度低、硬度大、高温强度好、热导率高、耐腐蚀性好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优异的工程结构材料。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特定需求,深入开展了先进碳化物陶瓷材料的成型、制备、烧结、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等方面研究,从材料复相设计、晶界设计、应力设计、结构设计等角度发展出了一大类具有不同性能特点的先进碳化物陶瓷材料,并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工程化应用方面,突破了米级大尺寸、复杂形状碳化硅光学部件的关键制备技术,打破了国际封锁,累计研制出了400余件不同规格的碳化硅光学部件产品(截止2018年),并成功应用于包括“遥感八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绘一号”、“嫦娥三号”、“墨子号”以及高分系列卫星等。同时,掌握了新一代高效热交换部件用碳化硅陶瓷管材(可达3 m)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并构建了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装备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球第二家、国内唯一),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环保等行业。
    王京阳
    简 历:王京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陶瓷及复合材料研究部主任、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极端环境陶瓷材料的设计、研发与评价工作;已发表210多篇SCI论文(H因子42),授权或申请18项专利,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70余次大会、主旨及邀请报告;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沈阳市杰出人才等;担任世界陶瓷科学院论坛主席、美国陶瓷学会董事和欧洲陶瓷学会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获Acta Materialia银质奖章、美国陶瓷学会全球之星奖和《美国陶瓷学会会刊》高影响力作者奖等奖励。
    题 目:稀土硅酸盐环境障涂层材料的高温腐蚀行为与机理
    摘 要:先进航空发动机的未来设计对高温结构部件的抗高温腐蚀涂层提出了苛刻的挑战,其中稀土硅酸盐是目前发现的耐极端燃气环境腐蚀最优的候选环境障涂层体系之一。本团队发现稀土硅酸盐的热导率极低可实现热障涂层的新功能,并提出了多功能热障/环境障涂层的新思路。以此为基础,本工作系统研究了稀土硅酸盐材料受高温水蒸气和熔融氧化物(CMAS)腐蚀的行为,建立了腐蚀性能变化规律与稀土元素的密切关联,探索了高温腐蚀时材料内禀惰性的新机理。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航空发动机用先进环境障涂层的稀土元素优选及性能精准调控。
    马朝利
    简 历:马朝利,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轻质高强合金材料的基础理论、制备技术以及性能评价等方面的研究。198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3年留学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研究;1996年获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5年先后作为日本通产省新能源与产业开发机构研究员工作于日本超高温材料研究所,从事Nb-Si超高温结构材料研究;作为日本科学技术厅研究员参加井上过冷金属项目,从事金属非晶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总装预研等项目,同时参加国家“973”及其他国家重大专项多项。获日本金属学会金属块体非晶应用技术开发奖。
    题 目: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中的力学依据
    摘 要: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由于结构因素特点决定其具有可设计性,也就是说,这种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可以在一定的力学框架内进行描述,这种描述是基于复合材料结构单元的原位性能与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映射关系;然而,这种复合材料结构单元(纤维、陶瓷基体、界面相)其物理、化学、力学性能特性与其制备技术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制备技术及其工艺参数极大地影响结构单元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因而结构单元的原位性能与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映射关系一方面遵循一定的力学原理,另一方面反映了工艺技术对这种复合材料全面优化设计的制约特性。本报告基于一些实验结果对上述观点进行简要说明。
    贾德昌
    简 历:贾德昌,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哈工大特种陶瓷研究所所长,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绿色制造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长期从事先进陶瓷材料及其在航天与国防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新工程等部委课题4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1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和十大航天新闻;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6项;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J. Am. Ceram. Soc., J. Euro. Ceram. Soc.,《科学通报》和《中国材料进展》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50余篇、EI论文320篇,SCI他引5000余次;出版专著/教材6部,论著他引8000余次;受邀在国内外会议上作大会和邀请报告40余次。
    题 目:无机聚合物转化法制备先进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探索
    摘 要:无机聚合物是由具有活性的无机非金属粉体通过在碱性或酸性激发剂中发生溶解、迁移、再聚合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一类无机材料,具有低温固化高温服役、工艺与设备条件与有机高分子材料兼容性好、性能的可设计调控行强等突出特点,在高端防火阻燃、用多功能防热材料、透波窗口与吸波隐身、核废料固封和抗盐雾腐蚀等诸多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报告3种方法由无聚合物转化制备高性能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即基于Li+掺杂制备低膨胀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基于离子置换制备BAS/SAS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基于碳热还原反应制备SiC/AlN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包括其在大尺寸复杂形状防热/透波构件和模拟放射性Cs+/Sr2+固封方面的新近研究成果。
    李亚伟
    简 历:李亚伟,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和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是国际耐火材料研究与教育联盟(FIRE)委员,长期从事于耐火材料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973”前期专项、“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湖北省创新群体、省杰出青年基金、校企合作等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 收录近10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
    题 目:碳化硅晶须可控制备及其在耐火材料中应用
    摘 要:碳化硅晶须是结构陶瓷中典型的一维增强体材料。通常碳化硅晶须的生长机理有气-固(V-S)和气-液-固(V-L-S)。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碳化硅晶须还与其碳质原料特性有关,即晶态碳质原料可作为模板,有利于碳化硅晶须的大量形成。本研究工作以炭黑、天然微晶石墨、天然鳞片石墨、活性石墨、石墨烯片以及碳纳米管等作为碳源,对比了上述碳源对碳化硅晶须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含碳耐火材料制备过程中引入特定的碳源或过渡金属催化剂,原位可控制备碳化硅晶须,显著提高了含碳耐火材料的热学、力学性能,并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生产高炉长寿用炭砖、连铸控流用铝碳滑动水口等耐火材料。
    张国军
    简 历:张国军,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导。1987~1996年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从事特种陶瓷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任高级工程师。1996~1999年获STA Fellowship资助赴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九州中心(AIST Kyushu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2005年加入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中部中心(AIST Chubu Center)。2005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回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2016年起调入东华大学。长期从事硼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非氧化物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科学、微结构调控与性能表征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功能化结构陶瓷、极端环境(超高温和强辐照)陶瓷及其复合材料、高熵陶瓷等。
    题 目:高熵陶瓷的研究进展
    摘 要:高熵合金(High Entropy Alloys, HEA)是指含有五种或五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合金,每一种元素的原子含量在5%-35%之间,所以也称为多主元合金。与高熵合金类似,高熵陶瓷(High Entropy Ceramics, HEC)一般是指由五种或五种以上金属元素和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简单晶体结构(如,体心立方BCC、面心立方FCC和密排六方HCP)的陶瓷材料。已有研究指出,高熵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物理性能、抗辐照性能和耐蚀性能等。近年来,我们成功合成了多种高熵陶瓷材料,包括高熵硅化物陶瓷、高熵碳化物陶瓷、高熵硼化物陶瓷、高熵TBC材料,以及相关的高熵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性能表征。本报告将结合我们在高熵陶瓷方面的研究结果,介绍国内外高熵陶瓷的研究进展。
    汪长安
    简 历:汪长安,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长聘教授。1992~1997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1~2002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Nano Energy、J. Mater. Chem. A、Nanoscale、J. Am. Ceram. Soc.等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他引累计4000多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5项。
    题 目:二硼化锆超高温陶瓷的强韧化研究
    摘 要:以ZrB2为基体材料,分别采用添加SiC颗粒(SiCp)、SiC晶须(SiCw)和SiC晶片(SiCpl)作为增韧相,采用热压烧结技术制备了SiC/ZrB2陶瓷基复合材料,分析了不同增韧相的种类和添加量对ZrB2陶瓷强韧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层状结构设计,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工艺制备出ZrB2基层状复合陶瓷材料,研究了层状结构对ZrB2陶瓷强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iC颗粒、晶须或晶片,采用热压烧结可以制备出接近完全致密的SiC/ZrB2陶瓷基复合材料;与单独添加SiC颗粒或晶须相比,同时添加SiC颗粒和晶须的增韧效果更加明显,而SiC晶片也可以起到较好的强韧化效果;通过层状结构设计,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ZrB2陶瓷的断裂韧性,显示了很好的增韧效果。
    杨建锋
    简 历:杨建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在日本大阪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4年在日本AIST从事研究。美国陶瓷学会会员、机械工程学会工程陶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核物理学会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和《陶瓷学报》编委。长期从事先进陶瓷材料的制备与评价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获日本授权专利6项、中国授权专利50项。
    题 目:高性能碳化硅陶瓷的开发与研究 
    摘 要:碳化硅具有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硬度高等诸多优良性能,其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加工、电子、航空航天及化工等领域。反应烧结碳化硅由于低温和近尺寸烧结的优势,但是传统的反应烧结工艺一般含有一定的残硅,提出多组分碳源的多步反应的思路,通过成分的设计和烧结的改进,实现了极低残硅的反应烧结碳化硅,在材料性能上具有明显的提升,对于传统的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蒸发凝聚为原理以晶种诱导为手段通过物理气相传输制备高纯致密碳化硅陶瓷,主要研究了原料、衬底、晶种对碳化硅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现了对碳化硅陶瓷晶粒尺寸的控制和材料性能的协同设计和优化,碳化硅陶瓷则具有高的致密度,室温下热导率高达241W?(m?K)<sup>-1</sup>。
    曾宇平
    简 历:曾宇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结构陶瓷中心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中国空间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材料学会多孔材料分会常务理事。1998~2005年在德国、日本留学。长期从事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研究,主持并完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日本专利2项,中国专利20余项。研制的高性能陶瓷部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航空、航天领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题 目:高热导氮化硅陶瓷基板的制备及其研究进展
    摘 要:随着微电子技术模块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块功率密度大幅度提高,器件散热成为了电子产品的重要技术瓶颈之一,因此对高性能陶瓷基板提出了新的性能要求。由于氧化铝陶瓷基板的热导较低,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集成元件的散热要求;氮化铝虽然热导较高,但是其强度较低,不能满足大功率器件重复使用引起的热震需求而导致开裂。由于氮化硅陶瓷兼具高热导和高强度的双重性能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下一代大功率器件的理想基板材料。报告将对氮化硅陶瓷基板材料的材料组分设计,成型工艺,烧结以影响氮化硅基板热导和强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国内氮化硅基板的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王 皓
    简 历:王 皓,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工学博士、2002~2004年国家教育部公派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博士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高性能透明结构陶瓷、新型光功能化透明陶瓷、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材料等研究。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项;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在Inorganic Chemistry、J. Am. Ceram. Soc.、J. Eur. Ceram. Soc.、Scripta Mater.、PCCP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题 目:MgAlON四元尖晶石型透明陶瓷材料设计制备与构性关系
    摘 要:作为典型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光学透明材料,尖晶石型多晶陶瓷具有光谱透过域宽、热机械性能优异等诸多优势,然而有限的材料选择无法满足应用的迫切要求。本研究基于尖晶石固溶体晶体组成与结构的可设计与调控特征、发展第一性原理结合键价理论的组合理论模拟新方法,指导实验研究、设计和制备系列组成的尖晶石型MgAlON新型透明陶瓷;发展复杂固溶体晶体结构解析方法,建立准确描述晶体本征性质的化学键参数定量模型;构建尖晶石固溶体的组成-结构-性能关系,实现透明结构陶瓷机械、光学、热等性能的广域调控。研究证明,第一性原理材料设计与键价理论模型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是深入洞察构性关系、发展新型透明陶瓷的有效途径。
    涂 溶,
    简 历:涂 溶,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湖北省楚天学者。长期致力于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各种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和硼化物等宽禁带半导体薄膜、高温超导涂层、超硬陶瓷涂层、生物陶瓷涂层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日本IBIDEN株式会社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10余项。已在Carb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1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日本专利2项、国际PCT专利3项。
    题 目: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高速制备3C-SiC薄膜的微观结构控制
    摘 要:3C-SiC具有宽禁带、高电子迁移率、高导热率、耐高温、耐腐蚀及耐摩擦等优异性能。本团队采用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LCVD),利用大功率、超高斯能量分布、连续激光照射生长3C-SiC薄膜,激光同时提供光激发与热激发,促进薄膜高速生长。通过系统研究沉积压强、沉积温度和稀释气流量等LCVD沉积工艺对3C-SiC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机制,精确控制薄膜微观结构,获得适用于半导体外延薄膜、碳化硅-石墨烯导电薄膜、高比电容薄膜、超疏水涂层等不同实际应用的3C-SiC薄膜。
    张海军
    简 历:张海军,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冶金先进工作者、武汉市黄鹤英才、河南省省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首届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及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主持或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包括Nature Materials在内的论文350余篇,学术会议论文150余篇,SCI论文170余篇,EI论文210余篇,SCI引用2500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
    题 目:发泡-注凝成型法制备多孔陶瓷及其力学、热学和油水分离性能
    摘 要:采用发泡-注凝成型法制备了莫来石柱晶自增强、镁铝尖晶石、硅藻土、氮化硅及氮化硅结合碳化硅多孔陶瓷,研究了所制备多孔陶瓷的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以废塑料为原料,通过催化裂解废塑料原位生成碳纳米管的方法对多级孔陶瓷进行表面改性,制备了超疏水三维多孔陶瓷吸附材料。研究结果表明:① 发泡-注凝成型法可以制备高孔隙率且力学和热学性能良好的多孔陶瓷。② 碳纳米管改性后,硅藻土多孔陶瓷和海泡石多空陶瓷的水接触角约为150°,表现出超疏水性;改性多孔陶瓷对四氯化碳、甲苯、三氯甲烷、真空泵油和植物油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是已报道的无机吸附剂的3~30倍;将改性多孔陶瓷与自吸泵相连,可进行连续的油水分离,分离效率高。
    陆春华
    简 历:陆春华,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A类资助对象、国防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2002年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10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0年起任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光谱的选择性吸收与能量转换利用研究。近5年在Adv. Fun. Mater.、Nano Lett.等学术期刊发表通讯论文9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题 目:耐高温光谱选择性吸收陶瓷及其能量转换应用
    摘 要:光热转换材料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高温化运行是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效率提升的重要基础,也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目前高温光热转换材料存在光谱选择性不强或高温易氧化失效等问题。对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类全新选择吸收型钙钛矿光热转换陶瓷。基于“电子结构、晶体结构、表面结构等跨尺度复合设计及光谱性能调控”研究思想,首先通过能级电子、自由载流子调控确定了高选择吸收比样品组成,研究揭示了陶瓷在不同高温气氛环境下的结构与性能稳定性;其次,通过表面低反射微结构构筑以及表面辐射增强设计,实现了更高效光热转换和热集聚与辐射传输;同时,研究探讨了仿“贝壳”结构增强高温抗热冲击性能的可行性;最后,结合能源和环境领域对高效利用太阳能的重要需求,研究开发了太阳热光伏发电技术用新型选择性热辐射器和太阳能高效制氢用新型光催化三相界面反应器。